【“三全育人”创新案例展13】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1233”工作法 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编者按】为高质量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校党委加强组织统筹,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强化“五个协同”,相继推出试点学院建设、创新案例培育、综改项目驱动等举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各试点学院、单位紧密结合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育人环节,结合自身实际,培育强化特色,打造工作亮点,推出一批高质量、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本专辑旨在通过宣传“三全育人”试点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案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助推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取得更大实效。
【“三全育人”创新案例展13】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1233”工作法 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党委宣传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目标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着力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党和人民满意的优秀人才,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提升党员教职工整体的思想水平,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党支部创新提出“1233”工作法,为提升教职工思想意识找到了抓手,形成了机制,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实施举措
“1233”工作法,即1个中心(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项原则(坚持集中学与自主学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题与综合并重的原则),3种创新(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模式),3项措施(实行“分类管理”“督促反馈”“实践共享”)。
(一)围绕一个中心
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心,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及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并通过开展学习研讨、撰写心得的方式,进一步增进理解和认识。同时,不放松业务知识、法规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时事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科学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让党员教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习兴趣。
(二)坚持两项原则
坚持集中学与自主学相结合、专题与综合并重的原则,将知识点进行难易划分,制定学习计划,集中学习讨论重点难点知识,自主学习理解性强、难度较低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精神”等专题学习。利用“学习强国”等资源,组织教职工自学了《党课开讲啦》《同上“四史”思政大课》等网络直播内容,将集中学、自主学、专题学和综合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切实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三)突出三大创新
通过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增强学习的活力和动力。一是创新学习载体。打造“移动课堂”新阵地,由原来的读书、电脑学习逐步转变为用手机碎片化的学习,利用“学习强国”“智慧党建”等平台,让党员职工在“行走”中学知识,不断夯实思想根基。二是创新学习方法。推出“感官”学习法,充分发挥“看、读、听”作用。组织党员教职工观看《长津湖》等影片,开展接力诵读“党史我来读”活动,形成全员做主角,全员齐学习的良好氛围。开启了党史学习微故事活动,内容涵盖《廉洁故事——毛泽东延安时期的三个小故事》等党史小故事,激发了党员教职工的学习热情。三是创新学习模式。组织参观淮北城市展示馆活动。通过徒步的方式,举办开放式主题党课。在电影院开展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支部创新开展快问快答、学习问答等活动,学习模式由原来的传统集中学习,向更高效率、更加便捷、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
(四)落实三项措施
一是对干部重点进行党务能力提升的培养,以参加学校党委组织部组织的党务骨干培训班为主要学习形式,不断拓宽管理思维,提高管理能力;对党员重点进行理想信念的培养,通过党课、主题党日、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强党员党性锻炼。二是加强学习管理的督促反馈。为保证学习质量,以党小组为单位,采取微信工作群分享学习积分、定期进行工作提醒以及党员与非党员结对帮扶的方式强化学习教育的监督,利用每月党建工作考核和定期召开党建工作调度会的方式,及时反馈各支部理论学习存在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有效保障理论学习效果。三是进行实践成果的共享。支部定期听取各党小组工作汇报,集中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利用微信、QQ工作群将学习经验进行传播。
三、工作成效
在探索实施“1233”工作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党员教职工教育管理有了“指南”。“1233”工作法充分体现了学习内容、方法、载体及模式为一体的创新学习教育管理新要求,结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点,吸收创新经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操作性和指导性,为党员教职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架起了桥梁,打通了渠道。
二是政治理论学习有了“活力”。“1233”工作法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践行“互联网+”理念,创新学习教育方式方法,推广形成移动学习课堂,丰富线上线下学习形式,紧贴公司实际,开展开放式主题党课、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有力增强了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受到党员教职工的喜爱。
三是党员教职工思想意识提升有了“标准”。“1233”工作法,量化了学习教育管理手段,使党员干部作用发挥、党性意识强弱有了标准和尺度,带动增强了全体教职工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党员教职工创先争优的觉悟意识。
四、经验启示
在“1233”工作法的实施过程中,形成线上线下全覆盖教育阵地,党员教职工可灵活选择触手可及的学习内容,打破了时间地域限制,既满足党员教职工经常性、个性化学习需求,也增强了学习教育的有效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第一,领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突出学习教育的重点。准确把握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要突出几项内容:一是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强化党史学习。把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作为必修课;三是强化行业特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讨;四是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学习活动各个环节。
第二,把握学习教育规律,促进线上与线下,体验与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融合。改变“背书式授课+走马观花参观”的刻板程式化做法,尊重党员教职工的认知和行为改变规律,促进学习方法的融合发展。将念文章转变为讲故事,将学习文件转变为讨论交流,将会议室课堂转变为开放式聆听,将线下集中学与线上零散学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理论学习的活性和弹性。
第三,发挥“互联网+”信息优势,实现党员教职工学习教育管理的精准化。支部应用“互联网+”思维,促进党员教育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微信工作群、“学习强国”、智慧党建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党员教职工学习教育提供系统性保障,确保学习教育管理可控性,为学习教育管理的精细化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