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新闻/详细内容

【“三全育人”创新案例展10】教育学院:以“小雏菊志愿服务队”为依托打造“党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2-06-07 15:07:07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为高质量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校党委加强组织统筹,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强化“五个协同”,相继推出试点学院建设、创新案例培育、综改项目驱动等举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各试点学院、单位紧密结合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育人环节,结合自身实际,培育强化特色,打造工作亮点,推出一批高质量、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本专辑旨在通过宣传“三全育人”试点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案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助推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取得更大实效。

【“三全育人”创新案例展10】教育学院:以“小雏菊志愿服务队”为依托打造“党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新模式

党委宣传部 教育学院

一、目标思路

教育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筹建面向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非盈利性质社会服务平台“小雏菊志愿服务队”,对特殊儿童开展一对一康复训练,致力于将团队打造成品牌团队,用品牌团队的力量感染大学生,构建实践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充分利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达到多方位合力育人的效果。

二、实施举措

“小雏菊志愿服务队”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学院特殊教育实验楼等优势资源和硬件条件,调动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生参与其中,将社会服务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团队成立5年来一直持续为淮北市特殊儿童提供教育康复服务,3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团队常年登记在册的志愿者200人左右,至今已经为特殊儿童开展了7学期教育康复服务(2020年上半学期因为疫情原因,活动未开展),每学期服务的特殊儿童约有20名,每周末均为特殊儿童开展教育康复服务,总服务量高达2400人次,将近70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受益。

(一)主要做法

1.探索构建“党建+志愿服务”新模式。教育学院统筹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将组织育人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探索构建“党建+志愿服务”新模式,组建面向特殊儿童的公益性质社会服务平台“小雏菊志愿服务队”,构建党支部与团队的双向联系,引导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参与其中,一方面真正做到让支部党建工作有载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阵地;另一方面又为“小雏菊志愿服务队”源源不断输送优秀成员,激发团队志愿服务的活力。目前团队中教工党员8人、学生党员28人,党员人数占比高达34%。

2.构建“师生共同体”育人模式。2017年9月,团队成立之初,结合专业优势,依托两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不断探索构建“师生共同体”模式,引导、组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小雏菊志愿服务队”,促进师生成长与开展社会服务的相融共生。教师在建设团队、教育引导学生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开展学术探讨,提高专业能力。学生在实践帮扶过程中,更加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尝试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育人与社会服务双向融合。教育学院把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实践环节、作为行走的思政课,把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与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将志愿服务供给与社会公益需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学生“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爱国情怀和“扎根广阔天地,书写青春梦想”的奋斗精神,积极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团队积极与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合作,探索构建校地合作、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志愿服务合作模式,让学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锻炼专业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践育人注入了新动能,取得“志愿服务先行、校地共建共赢”的良好效果。

(二)社会影响

“小雏菊志愿服务队”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把组织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融合起来,构建“党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新模式;把社会服务与实践育人有机融合起来,在育人的同时开展社会服务,践行高校职责,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美誉度。

目前,该项目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达到了志愿帮扶长效性、志愿者队伍的专业行、志愿服务活动的延展性。一是志愿帮扶具有长效性。自从2017年9月始,“小雏菊志愿服务队”持续为淮北市特殊儿童提供教育康复服务,7个学期,126个周末,从未间断地为特殊儿童开展一对一个别化教育康复服务。二是志愿者队伍具有专业性。2017年至今参与该项目的志愿者400余人次,常年登记在册志愿者200人左右。这些志愿者都是已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特殊教育专业二年级、三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干预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会及时和相关任课教师沟通,教师提供指导建议。三是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延展性。特教志愿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带动周边特殊学校参与志愿服务项目。

2019特殊教育团支部以此为依托获评“全国活力团支部”。团队的社会实践活动被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10余次,其中学习强国、安青网、淮北日报分别以《有温度的“小雏菊”守护最“特别的”你——淮北师范大学构建“党建+志愿服务”新模式》《做有温度的“小雏菊”——淮北师范大学构建“党建+志愿服务”新模式》《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题报道团队事迹。

三、经验启示

教育学院党委始终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院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凸显“立德树人”在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争做“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时代新人。学院党委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建设为契机,深化“党建+志愿服务”模式,打造“小雏菊志愿服务队”实践育人品牌,义务为淮北市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与康复服务,并带动周边特殊学校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和示范引领价值。学院将在继续做优做强“小雏菊志愿服务队”品牌的基础上,抓住织響支教团、五叶草心理咨询团队和深度融入淮北基础教育三个着力点,拓宽“党建+志愿服务”模,全面带动学院“三全育人”工作。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相山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山路100号
  • 滨湖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沱河东路8号
  •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微信公众号
  • 智慧校园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