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新闻/详细内容

2017五一特辑“快乐工作 幸福生活——劳动者的赞歌”系列之一:不计辛勤 脚踏实地

来源:党委宣传部、工会 发布时间:2017-04-26 20:26:17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办学40余年来,广大教职员工大力践行“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淮师大精神,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共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劳动者,谱写了劳动者光荣,劳动者神圣的赞歌。为宣传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彰显弘扬淮师大精神,与全校教职员工一道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校党委宣传部、工会继续联合推出2017五一特辑“快乐工作 幸福生活——劳动者的赞歌”主题宣传活动。各基层党委(党总支)推荐或我们发现的人选未必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都朴实无华、真实有力、踏实留痕、扎实见义。他们像一块块敦实的奠基石,支撑学校事业发展大厦;他们像一串串晶莹的珍珠粒,装点学校事业发展画卷。他们在党务行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的优异表现可圈可点、可敬可学,让我们随着报道的徐徐展开,走进他们的世界、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感悟、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领略劳动者的幸福快乐,时时处处可见的正能量扑面而来温暖人心!

谢红霞:不计辛勤一砚寒,红心一片洒资助

“原来当辅导员时经常和学生‘亲密’接触,直接为他们服务,从事学生资助工作,服务的对象依然是学生,每当有学生来咨询资助方面的问题时,我都耐心细致地解答,看到他们一个个满意而归,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无论是担任辅导员还是从事学生资助工作,她都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谢红霞老师,正是将“服务学生”这一理念坚持到底的典范。

谢红霞,2003-2011年担任生命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2011年9月开始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现任学工处学生资助中心主任。荣获安徽省“2010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研究学术论文一等奖、安徽省第十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等,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女教工”、“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担任辅导员期间带领班级获得校“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单位”荣誉称号。参与编写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与成功教育教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主持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及培养模式研究》,公开发表《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等多篇学术论文。

陪学生成长 做学生的知心人

担任辅导员的九年里,谢老师所带学生总计686人,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她在处理班级管理工作时,从来不敢马虎,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如指掌,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要是有关学生的问题,无论大小,她一丝一毫都不敢耽误。即使在她怀孕期间,只要接到学生的紧急情况需要处理,不管多晚多累,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

她认为辅导员工作很辛苦,充满了挑战,但也收获满满。当辅导员,最希望的就是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只要看到学生们能够健健康康、自信快乐地迈出学校大门,做一名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有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承受着较大压力,难免有一些特殊情况出现。大学生的特点是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思想也比较单纯,精神上、心理上急需有人关注引导。谢老师说:“学生的变化其实是很细微而重要的,对于情绪有波动的同学,要及时地开导。有的学生在考研时,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心理承受能力不够、精神压力过大,很容易掉入怀疑自我、自怨自艾、苦闷纠结的漩涡中,无法自拔。这时候就要引导学生不要太苛求自己,先设立小目标,将小目标一个一个完成,最后的胜利和成功就会水到渠成。”她经常引导和帮助那些遭遇挫折和承受压力的学生放松心态,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她还充分利用形势政策课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形势,结合社会热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九年里,她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看到一批又一批学子学有所成,迈入更高的平台,对于谢红霞老师来说,正是无比幸福和满足的事。谢老师常常把08级于同学以诚为本的故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作为典型案例介绍。于同学在考研第一志愿复试失利后主动联系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个研究所进行调剂,研究所同意接收他。但后来得知自己也被心仪学校的另一个专业接收,他一时间陷入两难选择。在他纠结的时候,他想到了谢老师,谢老师建议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不会处处让人得偿所愿,留些小小的遗憾给自己未必是坏事。只是要分清楚哪些事是终身的遗憾,哪些事是暂时的遗憾。终身的遗憾会让人难以心安,暂时的遗憾却可以释然。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正是对谢红霞老师尽情、尽责、尽心、尽力的真实写照。

平凡岗位的螺丝钉

得益于九年专职辅导员的工作经历,谢老师积累了一些学生工作的经验,因而在接手学生资助工作时,比较得心应手。虽然工作岗位改变了,但她一片红心仍然洒在学生服务工作上,丝毫不敢懈怠。

近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国家奖助学金与校内奖学金、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俭学相结合,经济帮助、精神帮助、心理帮助相结合,国家资助、学校资助与个人自助相结合的完整资助体系。谢老师根据上级有关精神不断完善校内资助工作的制度体系,多次起草和修订了资助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循。她还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学生工作QQ群、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平台、编印《学生资助90问》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校的资助工作进行宣传。

谢老师负责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和发放、助学贷款、义务兵役、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和资助诚信教育等多项资助工作。资助工作政策宣讲、贫困生认定管理、资助工作校内督查、获奖学生先进典型事迹宣传是谢老师日常的基础工作,同时她还参与校外资助渠道的拓展工作,在构建“励志、诚信、感恩”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谢老师的QQ群里,有全校各学院所有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老师。相关的通知和消息,她会第一时间通过工作群发布给各学院,及时沟通,更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更加及时地为学院的辅导员答疑解惑。

谢老师每年经办的国家奖学金金额近30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金额达300多万元。在她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几年间,累计20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金额达161.6万元;3778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金额达1889万元。

在国家奖学金的评选上,近40份资料谢老师都要一一过目,进行严格的审核。“有些材料在格式上不太规范,或者申请理由填写出现问题。国家奖学金作为学生的一个最高荣誉,上报省里代表的就是我们学校的水平。所以我必须仔细地审核每一份材料,把存在的问题全部圈出来而后通知学生逐一修改,并且要赶在时间节点前完成。”另一方面,每年在评审国家励志奖学金时,需要审核的材料达六七百份,她依然高标准地严格要求自己,有时候整天对着电脑审核材料,她经常感到头晕眼花。

每年谢老师都会从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同学中选取典型代表,撰写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先进事迹材料,她经常和典型代表沟通交流,对上报的材料字字斟酌。“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陈平同学的先进事迹被收录到《希望——2014年国家奖学金获奖风采录》。“我们力争做到最好,把我校学生的先进典型推广出去。”谢老师如是说。

除了日常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谢老师常常会接到紧急任务。比如省里下达文件,需要在特定时间内完成某项工作,这时候就需要加班加点去完成。由于学生资助工作的特点,谢老师笑称自己的寒暑假比学校安排的假期要短得多,如暑假经常需要为贷款学生提供服务,学生的一个个电话就是紧急“命令”,每年8月15日至秋季学期开学前,她都要坚守在办公室,接听资助热线电话,耐心地为新生及新生家长释疑解惑。

打排球、种植花花草草是谢老师放松精神、锻炼身体的方式,一进谢老师的办公室,就会被翠绿欲滴的各种植物吸引,谢老师养的花草都长得特别有精神,不用说什么,光是看着谢老师养的花草,心情也会跟着愉悦起来。

学工处档案室的闻老师对她的工作十分肯定:“谢老师不仅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对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想得周全和仔细,对待学生也非常热情、耐心。”

道阻且长,谢老师一如既往地将“服务学生”进行到底。

( 文:叶茜  方育琪 / 图:受访者提供 / 审核:王向阳  陶元春  李群 )

郑跃: 脚踏实地做事 我亦无争天亦美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时刻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来勉励自己;他脚踏实地的去完成每一件工作,常常用“我亦无争,天亦美”这一信条来激励自己。自参加工作以来,曾获得淮北师范大学2012-2016年度“科学研究先进个人”、淮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科基金、省教育厅等项目,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他称自己只是是管理学院的一名“平凡教师”。他就是我校管理学院物流与电商系系主任——郑跃。

学无止境,追求升华

1980年,郑跃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县城――萧县。2007年硕士毕业的他在高校仅仅工作了3个月,就发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深感学历不足的他毅然决定考博,每天边工作,边学习,2008年顺利考入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提起那段岁月,郑跃表示学习应该耐得住寂寞,“坐板凳”固然辛苦,但是能够有所收获确实打心眼里高兴。

为拓宽自己的国际专业视野,他还曾受邀访学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一年。在访学期间,他还积极主动去蹭课,亲身体验中澳大学教育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改变“学生参与少”的局面,尽力增加师生互动,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

教书育人,亦师亦友

在教学方面,郑跃时刻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好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来勉励自己,在教学生学会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去学。他从工作之初的只关注“教学内容是否讲完了”逐渐转变为“学生是否学会了”、“学生是否会学了”。作为一名“80后”青年教师,他在教学领域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不断摸索、探寻与学习。在课堂上,他喜欢和学生交流互动,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受益。“学生的一些观点可以影响我,而我可以用相对丰富的经验与阅历来指导他们,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收获的过程”,谈及到如何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郑跃这么说道。

“郑老师是一个很亲切的老师,运筹学比较难, 他总是尽力在课堂上让我们学会,对于难点会给我们讲很多遍,直到我们懂了。郑老师从大一就带我们专业课,可以说很熟悉,他时常会给我们分享一些他的学习经历、最新的物流动态、考研动向等我们关心的问题。他还偶尔向我们谈到对大学四年、每学期、每一个月、每一周、甚至每天的时间应该如何去合理规划,让我们深刻明白大目标与小目标相结合,滴水穿石的道理。”14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吴佳丽同学这样评价郑跃老师。还曾有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张勇因考研调剂问题联系到郑跃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他耐心的帮助张勇分析现状并给予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如今张勇已经走出迷茫。

这一系列的事情在郑跃看来,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也是为人师表的责任。他还表示自己和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为师,他能够脚踏实地、潜心教学。为友,他能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与学生交流,并及时的给予建议。

潜心科研,以研促教

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当下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思想落伍、甚至工作下岗的危险。郑跃深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坚持不断学习,学习所带专业课课程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工作所需要的知识。郑跃介绍说,他近几年主攻方向为双层优化、委托代理、生产计划问题等研究,先后在《Information Sciences》、《Optimization》、《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各1项。此外,郑跃还尽可能的利用周末时间去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主动与参会专家、学者交流,以提升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经验。

边教学边科研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可是郑跃却乐此不疲。他认为,做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知识、能力积累的过程。“我会坚持阅读文献,学习相关知识,就这样慢慢积累,慢慢升华。”谈到做科研的初衷,郑跃解释说,“我把科研当做自我提升的途径。另外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会学到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再将这些想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以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进入高校工作十余年,郑跃一直信守“我亦无争,天亦美”。无论外界多么纷繁复杂,他总是耐得住寂寞,享受学术寂寞带来的宁静心灵,坚守自己清静明亮的内心。他不喜欢竞争,因为他认为每个人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惟有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当自己变得强大了,自然会脱颖而出。相信如此,自己的人生便能最大限度的获得自由和快乐。

( 文:黄礼阳 / 图:魏龙  刘钰婷 / 审核:王向阳  陶元春  赵卫东 )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相山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山路100号
  • 滨湖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沱河东路8号
  •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微信公众号
  • 智慧校园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