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新闻/详细内容

“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艺术服务团: 在基层沃土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音乐学院 校团委 发布时间:2025-08-29 18:29:32 浏览次数: 【字体: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2025年暑期,“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艺术服务团深入基层,分阶段开展为期2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以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非遗传承学习、田野调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美育课堂教学、乡村舞台演出等形式,将专业所学与基层需求深度融合,用青春笔触描绘出一幅“非遗活态传承、文化浸润乡村”的生动图景,真正将美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非遗传承:老艺人口传心授,青年学子接力相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皖北花鼓戏”,是皖北地区农耕文明的生动载体。7月3日,杜集区文化馆排练厅内锣鼓声喧,国家非遗传承人周玉玲与省级传承人王老师现场演绎《货郎段》经典选段,女声唱腔婉转如溪,男声唱腔质朴如土,“观察—播种—采花—丰收”的叙事线中,一句“有心我摸摸,恐怕光挨揍;有心我不摸,急得我心难受”的男女对唱,用诙谐语调再现了淮北民间男女劳作打趣的场景,配合锣鼓镲“三起三落”的节奏,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内涵。

“周老师的手指关节因常年握鼓槌已有些变形,但拿起鼓槌的瞬间,眼神里的光芒能点亮整个房间。”团队成员陶灿说道。教学中,老艺人不仅传授唱腔技巧,更示范绑花鼓、甩长绸的身段功夫,手把手纠正队员们的台步与手势。周玉玲老师在专访中讲述的从艺往事令人动容。她为学艺徒步数十里山路,寒冬腊月手冻裂出血仍坚持练功,面对部队文艺兵的橄榄枝毅然选择坚守花鼓戏舞台。“这戏里有咱淮北人的精气神,不能断在咱手里。”老艺人的话让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根脉的守护。

a6f9357cbd084ae480614f7bedd35d26.jpg

田野调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乡音承载文化根脉

7月8日,团队走进淮北市南山汉文化博物馆,探寻文化遗产与乡村发展的共生之道。馆内“淮北风·千年遗韵”展厅,剪纸艺人的民俗题材作品、面塑传人的乡土造型,无不源自村民的日常生活。“南山寿·长寿之乡”展区用老照片、饮食图谱还原长寿密码。“淮北风·千年遗韵”展厅中,与花鼓戏相关的老戏台模型、传统戏服等展品格外引人注目,展现了皖北花鼓戏与乡村生活的紧密联系。“早年农闲时,戏班在村口戏台演出,是村民最盛大的文化活动。”馆长介绍道。乡村博物馆让文化遗产扎根乡土,焕发持久生命力。

8月20日至28日,团队成员深入矿山集街道127户农家,结合入户调研和“家庭音乐会”,记录整理方言词汇132条,并探索用音乐短视频实现“方言保护+推普推广”的双赢效果。孩子们在电话连线的音乐课堂中学唱普通话儿歌,带动祖辈纠正发音,形成代际互动的良好局面。实践团队最终形成《杜集区乡村普通话使用现状及音乐推普方案》,其中“花鼓戏唱腔正音法”“方言童谣普通话改编”等建议被当地采纳,推动着乡村推普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3354c87c73fe4cba9322d865ada97912.jpg

美育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播撒文化传承火种

在杜集区文化馆少儿班美育课堂上,团队教授“采花”“插秧”的戏曲身段,用简化版锣鼓点伴奏,孩子们抖着肩膀学“货郎挑担”,笑声传遍整个楼层。值得关注的是成人美育课堂,队员们用简谱标注唱腔起伏,帮助村民克服识谱障碍。还开设了“村歌创作工作坊”,教村民用当地民谣旋律填写新词,经谱曲后成为原创村歌《“双楼”展翅,再创辉煌》的核心歌词。

8月24日,在朔里文化站和翰林社区,实践团队开展的“推普+音乐教育”课程深受欢迎。孩子们朗读红色歌词,齐声合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在歌声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感。孩子们纷纷表示:“普通话和红色歌曲一样,唱出来特别有力量!”针对学龄前儿童,精心设计了“韵律拼音操”,将拼音学习与音乐律动结合,寓教于乐。团队将方言童谣改编为普通话歌曲,并融入花鼓戏元素,排练后这支群众合唱队登上纳凉晚会舞台,现场“台上教发音、台下练口语”,氛围热烈。文化站负责人感慨地说:“音乐让普通话从课本走进了生活,成为群众交流的新风尚。”

89120458f12d408698656f804ec40719.jpg

舞台实践:村晚搭台唱戏,文化交融共谱新篇

7月4日,矿山集街道的“夏季农民村晚”热闹开演。乡村搭建的简易舞台上,村民们自带小马扎围坐成圈,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正在上演。团队与当地文艺爱好者同台献艺,65岁张大娘的黄梅戏选段字正腔圆,社区乐队的萨克斯合奏《我和我的祖国》饱含深情,队员们演唱的《世界赠予我的》与藏族舞《库玛拉》相映成趣,台上台下掌声雷动。“这台戏没有明星大腕,却比城里的演出更动人。”队员们深切感受到“艺术无关年龄,热爱永不褪色”。原创村歌《“双楼”展翅,再创辉煌》成为最大亮点,融合了当地民谣“依呀调”旋律,歌词由村民与队员共同创作,既保留乡土意象,又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当音乐专业的“声”与推普工作的“情”相互交融,青年学子也真正把语言转化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土与远方的桥梁。

77153cb285404febb9276ec4b5378ef6.jpg

“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艺术服务团正将青春足迹留在祖国的乡村田野,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乡土中发芽,让青春之花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未来,他们将带着实践中收获的感悟与经验,继续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路径。

(文:荆梦霖 汪源 / 图:王媛 张永龙 / 审核:李宽亮 马东 / 审校:谢天勇 / 终审:董强)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相山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山路100号
  • 滨湖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沱河东路8号
  •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微信公众号
  • 智慧校园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