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详细内容

相山讲堂之行走大运河系列讲座——“推开隋唐大运河史的一扇窗:柳孜运河遗址的前世今生”精彩开讲

来源:党委宣传部 人文社科处 团委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 发布时间:2017-10-10 14:10:17 浏览次数: 【字体:

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工作,打造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品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设置了相山讲堂,并决定把皖北文化和“行走大运河”系列讲座纳入相山讲堂。相山讲堂的指导思想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是:人文情怀,灵魂家园;文化哲思,精神家国。主办单位是:校党委宣传部、人文社科处、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团委。

9月27日下午,淮北市人大副主任、我校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余敏辉教授以“推开隋唐大运河史的一扇窗——柳孜运河遗址的前世今生”为主题在逸夫楼300教室开讲。讲座由校人文社科处处长李勇教授主持。

余敏辉教授说,纵观淮北历史,实为大起大落,几千年的优良文化积淀使之“建市不长历史长,面积不大贡献大,人口不多好人多”;横视城市发展,淮北可谓是一个“历史古城、运河古城、红土英城、煤海新城、绿金之城”和“古乐之乡”。

在讲座中,余敏辉教授围绕着遗产的沿革、遗产的发掘、图说文化以及遗产的保护利用四方面系统地描绘了柳孜运河遗址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宏景,并对淮北的经济文化建设提出了独特思考。“柳孜运河遗址是在修公路时被偶然发现的,起因是农民在地里挖掘出了石块”,经过层层上报,历经二百多天的挖掘,终于使这个1999年的十大考古新发掘之一重见天日。“但这又是必然的结果”,他说因为淮北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较强,才会选择第一时间上报国家;柳孜本身就是大河故地、千年古镇,因而才得以成为运河重要的一部分。

隋唐大运河在隋朝兴起、唐和北宋繁盛、南宋后衰败又在民国重现生机,其跌宕起伏的历程一如其申遗。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可谓是八年磨一剑。大运河的成功申遗,促进了柳孜运河遗址的二次发掘,而这二次挖掘又证明了通济渠的流经路线;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四大成果:解开了“石构筑物”由是码头“变为”桥梁之谜、唐宋沉船之谜,发现了八朝、百窑的“运河瓷”,完成了“木岸狭河”的探讨,又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要多去实地了解运河遗址和文化古迹,多去参观淮北市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柳孜文化园。”余敏辉教授如此说道。

余敏辉教授在讲座的结尾补充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使得淮北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要深入探究隋唐大运河的自身优势,与淮北文化相结合,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

(文:胡玉凤 赵颖 李玉卫 / 图:刘保华 / 审核:施学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相山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山路100号
  • 滨湖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沱河东路8号
  •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微信公众号
  • 智慧校园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