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安徽教育网】人生在勤 不索何获 记淮北师范大学优秀学子的青春收官之旅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6-12-22 16:22:15 浏览次数: 【字体:

【安徽教育网】人生在勤 不索何获 记淮北师范大学优秀学子的青春收官之旅 。链接地址:

http://www.ahedu.gov.cn/28/view/323680.shtml。兹全文摘录如下:

人生在勤 不索何获 记淮北师范大学优秀学子的青春收官之旅

作者:淮北师范大学 发布日期:2016-12-19

“如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何发动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在这里给学生们延伸……一切的思考与斟酌,在讲台上都得到了热烈的回馈。因为热爱,所以热爱。”这是戴秉国在2015年参加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时的体会。正是这一份贯穿了他大半青春时光的“热爱”,成就了一位优秀的师范生。

戴秉国,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同时就读于淮北师范大学第三期卓越教师实验班。曾任薪火义务支教社教学负责人及网络部部长等职,并多次被评为“三下乡先进个人”、“公益之星”,淮北师范大学“十佳大学生”提名,前后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叶圣陶奖学金、人民奖学金、专业学习优秀奖学金等荣誉,曾获201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第六届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本科理科组特等奖、第三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生物组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梦洒一方,支教是最快乐的时光

人生在“勤”,他收获了志愿支教的快乐时光。

在淮北师范大学不知不觉走过了三个年头,戴秉国回忆,2013年入学后加入了薪火义务支教社,成为一名支教老师。2015年暑假入选“薪火阳光活动”,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前往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山区的南堡小学,在那里开展二十多天的支教活动。

南堡小学总共就一个教学楼和一个办公楼,他们一行人则住在办公楼的二楼两间空房里,男女生各住一间,每间约五、六人同住。“当时正处仲夏,天气炎热。学校后面就是树林,蚊虫也特别多。”戴秉国回忆道。

支教期间,他们给孩子们建了一个图书室。戴秉国介绍:“图书是由北京的基金会提供的,我们大家一起整理。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军训活动、文化展演、毕业展演三次大活动。举办‘阅读悦开心,我说你听,语言展示活动’时,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朱德顺等领导老师还亲自来看望我们,也给孩子们送去慰问。”

戴秉国主要负责教孩子们学习科学。课本里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很难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科学,戴秉国用自己扎实的专业课基础以及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把科学带入生活,用生活实例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科学现象。他感觉到这里的孩子们都肯说、肯学、肯玩,生活经验比城里的孩子丰富,当说到一些常见的作物和它们的生长规律时,孩子们都很熟悉,也十分乐意听讲。

二十多天的相处,让支教老师和孩子们的心更近了。让戴秉国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支教第一天,戴秉国在班里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想,当时有个小男孩说他想当一名解放军。支教结束时,小男孩跑到戴秉国面前,把一枚弹壳递给他,说了句“能不能不要走”让他感动不已。后来,他了解到小男孩的哥哥正在当兵,而那枚弹壳是哥哥送给弟弟的礼物,也寄托了他的梦想。戴秉国说:“他把梦想教给了我”。支教的艰苦和困难,在和天真可爱孩子们相处后都已烟消云散,离开后剩下的是深深的不舍与留恋。

面临抉择,科研是最深刻的记忆

人生在“勤”,他收获了科研实习的深刻记忆。

对于一个大学时光已经过半的学生来说,选择就业还是考研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大三时期,戴秉国也面临了同样的抉择。在参加完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之后,时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邓道贵老师联系到戴秉国,提供了一个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研究所联系的机会,经过交流,水生所的老师向戴秉国发出了邀请,希望他到所里参与一个全国重大专项的调查实践项目。当时已经做好考研打算的戴秉国心里也犹豫过,但是最后还是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上午考完期末考试的最后一科,当天下午他就乘车去了武汉,开始了他的实习之旅。

回想起在水生研究所学习相关文献、了解实验方法,后又从武汉出发,驱车前往河南、安徽、江苏、山东4省10多个地市的那一段旅程,戴秉国最大的感慨就是“搞科研真的很辛苦”。

因为家住安徽省蚌埠市,对淮河这一带比较熟悉,所以戴秉国选择了淮河流域相关的调查。他的工作是前往各地的渔业部门、农业部门了解当地经济鱼类的养殖情况,深入农村鱼类养殖场和天然水域等地区采集水样、浮游动植物、底泥及鱼类螺类等标本。

但是“采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采水的过程,真的是很惊险,我差点就‘回不来了’。”他笑着说道,“向外扔采水器的时候,绳子突然断了,采水器被扔到水里。心急之下,我伸手去捞,却一个重心不稳,落水里了。好在之前测量过水深1.3m,也就是换件衣服的事,后来还是旁边的师兄把我给‘捞’了上来。还有一次,在用YSI(编辑注:一种水质检测设备)的时候,YSI的盖子又掉到水里了,我伸手去捞,结果差一点又掉到水里。幸好师兄眼疾手快,拉住了我,才有惊无险。后来让我哭笑不得的是,那个盖子是塑料的,它自己浮了上来。”

完成实习项目的过程不仅危险,还是个不小的体力活。当时各小组一共要采集3万多条鱼样本,戴秉国和同伴一起跑遍天然水域和各类农贸市场。采集来的鱼,要完整地做成标本,处理过程十分艰难。“记得每天早上起来后要做的都是,抓鱼,买鱼,杀鱼,做标本,配置甲醛溶液,换水,泡鱼。”那些作为标本的鱼、用废的手套和用断了的解剖针、解剖刀以及装甲醛的试剂瓶,都堆积在房间里或门口,宾馆的房间里都弥漫着甲醛和鱼的味道。”

“在水生所的经历,确实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但及时地调整人生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经过这次实践过后,他毅然选择了考研,并期待未来在生态学领域的发展。

结缘讲台,比赛是最宝贵的经历

人生在“勤”,他收获了与讲台的不解之缘。

戴秉国是第三期卓越教师实验班的一名学生。他表示,他对于教师的热爱夜受到了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是一位语文教师,受母亲熏陶,从小他就对讲台有一种好奇与憧憬。戴秉国读初中时,母亲便会提供在讲台上为学生讲一些简单内容的机会,以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的手势和技巧母亲会细心指导,也会在他犯错的时候严厉批评。一次教学过程中,他无意中用食指指了一名学生让他回答问题,坐在教室后面的母亲却立即打断他,严厉地质问道:“你为什么要用手指直接指着学生?”这让戴秉国明白老师自身表现出来的每个细节都很重要,师生之间应当互相尊重。

从小算起,到现在戴秉国与讲台的缘分已有十年之久。当问及作为一名师范生,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时,他说:“我认为要尽可能地找机会、找平台锻炼自己,比如参加教师技能大赛。前几次不要求自己获奖,重要的是全程参与,期间观察别人是如何表现的,从中吸取长处,总结技巧,为己所用。”

戴秉国曾参加第六届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收获颇多。他特别感谢教务处、生命科学学院和卓越班的老师们对他尽心尽责的指导。他说:“只要我和老师都有空,我就会被到办公室、实验室去练习讲课。当时决赛的指定教材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所以我索性就把那一整本书都备下来,做好PPT,逐章逐节将给老师们听,老师针对我讲课中出现的问题列出意见建议,我再回去一遍又一遍地修改。”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试讲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课。“当时我在画模式图时,把叶绿体中的一个类囊体画错了,卓越班的校外导师朱金龙老师就让我当场重新画一遍。后来,张云芳等老师对我十五分钟的讲课点评了近一个小时,然后还递给我三张A4张,正反面密密麻麻记的都是我能够继续提高的地方。”

自身不断的钻研以及老师尽心尽力的指导,让戴秉国在此次比赛中发挥出了理想水平并获得理科组特等奖。积累经验后,戴秉国虚心求进,又参加了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最终获得生物组一等奖。

“一堂课能不能上好,主要看老师有没有下功夫。”戴秉国说,“我更愿意把我的课堂当成我的一个自编自导的悬疑电影。抛出问题,我告诉学生一点点内容,引导他们根据这一点点内容去猜、去想、去讨论,然后继续引导他们往下走,最终把我要教给他们的东西有逻辑、整体性地呈现出来。我最喜欢的就是看到上完一节课,学生们脸上露出‘啊,原来如此!’的表情。”

怀着坚定的信念,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戴秉国即将迎来他的大学收官之旅,也在心中描画好了未来的蓝图。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他一定能把脚下的路延伸得更开阔,收获更多的精彩!(叶茜 杜壮壮 特约通讯员:郎艳飞)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相山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山路100号
  • 滨湖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沱河东路8号
  •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微信公众号
  • 智慧校园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智慧校园